为什么要办「脱口秀专场」?
娱乐节目向来都是受众群体较大的一类节目,脱口秀节目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内娱也已然成型,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有关脱口秀专场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内娱脱口秀节目的现状以及发展态势,讲述了内容创新对于脱口秀节目的重要性,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脱口秀演员的职业生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开放麦——拼盘演出——主打秀——专场。
在内娱,已然成形的脱口秀IP,节目形态能对应到脱口秀演员的职业生涯形态上去——《脱口秀大会》不仅舞台最接近开放麦,从锻炼和培养新人的维度,它也接近开放麦的线上版,从《脱口秀大会》也确实走出来了李雪琴、徐志胜、杨笠。
《脱口秀跨年》表演主题围绕这一年各行各业各社会现象,是继往开来的拼盘演出。至于主打秀,《吐槽大会》主咖设定有相似的意味。
最近开播的《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补上了网生脱口秀IP中,代表职业生涯最高成就的专场秀。
不过,《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场。
从前我们讲脱口秀专场,默认是个人专场,比如早年的《壹周立波秀》《晓说》等,专场最大的看点是名人对某些现象的犀利认知。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并非个人专场,而是一个行业的专场。第一期节目聚焦民警和消防员,请了交警、特警、反诈警察、消防员等各类警种的警察当表演嘉宾,还有演了无数警察的成龙,以及爸爸是审讯警察的杨幂。
概念变了,随之位移的,是脱口秀魅力点的转变——从前是嬉笑怒骂中的真知灼见,这次是前仰后合间的行业真相。
与此同时,真人秀的色彩在脱口秀舞台上浮现出来。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是当今脱口秀市场变革出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出现是许多合力推动的结果。
创作者层面,脱口秀演员/编剧,新人期用得最擅长的素材用完后,新人变旧人,创作要面临瓶颈,打开视野是刚需。各行各业生存状态和职业属性,能给创作带来新思路。
于节目形态来说,内容市场越来越拥挤,赛制形式的更迭外,内容上的创新是根本魅力。
李诞经常说「人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一个人的5分钟很快会消逝,让这5分钟无限循环,脱口秀才能生机永存。
一、从个人品牌到群言时代
如今提到脱口秀,笑果众演员的脸会条件反射到观众脑海,但事实上,这是中国脱口秀的3.0版本了。
一个冷知识,脱口秀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土壤里,已经成长了近30年。
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算我国第一档脱口秀。节目借鉴美国脱口秀《今夜》,邀请新闻当事人到现场来跟主持人观点对对碰,在经济、娱乐、生活等诸多切片里,看激荡发展的社会。
央视认可了这种制作思路,先孵化了《实话实说》试水,单周观众人数超过3200万人的收视率,为后来做《对话》《艺术人生》埋下了伏笔。
其后凤凰卫视做出了《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北京、重庆、山东三家卫视,做了《超级访问》。
脱口秀进入1.0时代。
节目百花齐放时,播出介质也在悄然变化。
千禧年后,随着互联网的一再普及,脱口秀的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中,开始出现视频平台的身影。
先是搜狐2007年做了《大鹏嘚吧嘚》,后有2012年以后,《晓说》《逻辑思维》《暴走大事件》等网生内容井喷。
脱口秀2.0时代到来。脱口秀的内容,从严肃逗乐,转向更年轻、更亲民,梗文化在《暴走大事件》中发扬光大。
到这时,脱口秀完成了从主持人到演说者的转变,节目不再刚需特邀嘉宾进行观点碰撞,有吸引力的个人IP输出的观点同样广受欢迎。
但转变之中,对个人形象强依赖的内容形式,却也面临着创作乏力的困境。
不论是普罗大众喜欢的《立波秀》《金星秀》,或是更偏文化输出的《晓说》,以及年轻化个性化的《暴走大事件》,过了最初那段惊艳期,效果都会逐渐趋向平淡,然后节目慢慢停播。
个人品牌被淘汰,有其必然原因。
在电视还是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时,观众与节目交互性少,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少,正向的名人效应和名人观点能够一定程度代表大众之声。
多元青年文化崛起后,个人的声音、观点过于单一,传统名嘴、电视媒体的距离感凸显,且单向沟通的互动性差,因此节目生命周期过后,便会难以为继。
随即产生的,是「去中心化」的以群体为呈现主体的脱口秀。
《奇葩说》《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便是在这种机缘下应运而生的。
节目不以个人为中心,群体脱口秀呈现者来自各行各业,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制作单位和播出平台也由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上,打破过去「一家之言」和单一、单向的沟通方式,演员自愿成为吐槽对象,通过自黑、吐槽等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各嘉宾关注点的不同,为脱口秀话题注入新的生命力。
至此,脱口秀从个人品牌时代,进入了群言时代。
二、社会角色决定表演内容
我在前文中说,脱口秀从1.0到2.0进化时,主持人身份开始向演说者转变。等脱口秀进入群言时代后,演说者开始向演员转化。
此演员非彼演员,如今我们在脱口秀舞台上看到的演员,表演的最大特质,是台前幕后一致的表演「我」自己。
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代表的都是演员自身的一部分。
因此,演员在真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被拿到舞台上进行调侃和放大,比如笑果内部徐志胜恋爱、杨蒙恩求婚、李诞程璐等人好酒,生活里方方面面的事,都能成他们在《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上拿自己开涮的点。
社会角色与演员身份的高度统一,决定了脱口秀的表演形式某种程度上是对真实生活的复刻。
但这其中有一个悖论,脱口秀节目选题大都来自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演员们在说相关热点时拿自己做调侃、吐槽对象是常事。
不过用热点输出形象时,节目内容往往常被断章取义,表演者成于出圈形象、困于出圈形象,不再是新鲜事。
与此同时,短平快的热点稍纵即逝,也在削弱脱口秀的价值感。
于脱口秀演员而言,开个人专场是职业生涯高点,是个人价值体现。
个人专场是脱口秀演员明星化的操作思路,其本质是将个人特质和观点的强化演绎。
但通过个人专场能否拔高脱口秀内容本身的价值感,就见仁见智。
如何将价值点与趣味点结合,《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给出的方案是,做行业专场。
行业专场依旧延续群言时代脱口秀演员百家争鸣的模式,但又能通过行业细分领域,展示脱口秀新场景下的多样景观。
简而言之,行业专场不是比赛,不是辩论,不是针砭时弊,而是从方方面面,用真实经验,展示一个行业的日常。
拿刚播出的第一期节目来说,不论消防员、交警、女特警、反诈警察,他们即便不强调职业,字里行间的关注点,依旧在表演自己,体现职业。
消防员刘长俊会说越贵的票(座位)离(剧场)安全出口越远,玩密室逃脱时会条件反射安全出口不够明显。
交警谭乔讲自己录《谭谈交通》成网红警察后,有人去他执勤的路口要签名,他说他的签名只有开罚单时才能签。
反诈警察周杰自我调侃「梦想破坏者」,他在台上拆解情感诈骗套路,台下有女生说「这不挺好的」,他当即想要教育教育。
还有特警贺际评,一上台首先说,平时站在角落(执勤),今天到了舞台中间,不适应。
在脱口秀的表演中,脱口秀演员的身份界定是其本人,观看时默认的是演员本人在社会中的遭遇与感受。
看惯脱口秀的观众,当然能迅速识别有节奏的笑点来自演员背后的笑果编剧团队,但「逗乐」底层的工作积淀,是喜剧技巧无法达到的。
在一众哈哈声中,我们能看到消防员和民警的「职业病」,看到他们哪怕站在脱口秀舞台上,依旧会惯性思维出很多本职工作的内容。
同一个场景在不同从业者眼中成像不同,这些角度的变化,正是职业与社会的勾连。
表演者自我与角色的理想形象是个体目的和群体规范的统一。
社会表演与多元社会角色结合后,通过行业真人的表演,脱口秀内容触达的,从热点、现象,延伸至一个群体的工作生活,拓宽了表达的深度跟广度。
三、还原生活感是脱口秀的内核
2017年前后,随着脱口秀崛起,关于这种内容形式能否拥有长期生命力的讨论不绝于耳。
持脱口秀现象难以为继观点的人,大都认为,这种观点强、生活质感弱的形式,难以长期发力。
但其实,脱口秀并不限于输出观点的逗乐,幽默是表,内核从来都是生活。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区别于其他脱口秀的显著点在于,将生活感放大。
舞台上,行业从业者们字里行间的调侃、吐槽中,有比输出观点更实在的生活质感在。
刘长俊说,第一次见女儿是孩子刚出生时,再见面时孩子都能坐起来了,第三次见时,她脑袋已经卡在铁门里了。
他讲这一段本意是搞笑的,但喜剧之下也有无奈的事,任何有家庭关系的人听到此,至少也会一声叹息——家庭与事业的取舍、做警察的社会责任感和做父亲/丈夫的家庭责任感,是难解之题。
贺际评说男特警和女特警无差别,但其实她上台后,职业与性别的统一和矛盾,就已经是话题了。
她说和平精英玩家因为她枪法太准,以为她开挂,收走了她的号「冬月小可爱」。前半句是特警特质,ID充满少女心。
在字里行间中,观众能感知到这些从业者显露的人格、家庭关系,它可能没有热点论述中的犀利观点那么爽,但能从中看到行业与社会的真实连结。
这种与生活的连结,并不局限于舞台。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是今年初春时录制的,相比以往脱口秀重舞台轻场外的操作,行业专场是脱口秀+真人秀。
节目上半期展示笑果内部编剧组队为十个行业写剧本的前情,有人骑小电驴上班,有人搭公交车通勤,当时天气还冷,以往台上逗乐的演员,这会儿冻得哆哆嗦嗦。
街景闪过茂名南路,兰心大剧院,尚是枯枝的树和并不晴朗的天,都是初春本来的面目。
演员们站在立麦前表演时,脱口秀的世界是剧场里目之所及的面积。但滋养这表演的,是外延无边无际的生活。
脱口秀发展至今,幽默的能量大众早已领略,演员们对现象的洞察常让人拍手叫绝。
但幽默不限于是逗乐,它还可以很细腻,浸润到社会各行各业,台上5分钟的脱口秀表演,是拿来博君一笑的职场见闻,更是台下俯拾即是的生活。
嘉宾从生活中来,讲述的是自己,放大的是行业,映照到屏幕外,各行各业社会角色各司其职,是社会有序运转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
脱口秀带价值观,价值观不止是对某个事的观点态度。
对生活的关照是价值观,用幽默讲说严肃的行业境遇是价值观,让笑声串起并不轻松的真相是价值观,让观众多元了解笑能触达的领域,也是价值观。
这是为什么要构建脱口秀专场新场景并把场景搭建到各行各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