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人必备能力:如何搭建文章结构?3种常用结构!
这是我曾经上写作特训营时老师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口中的一句话原则。
他说,找到这样一句话,就意味着你找到了这个故事的灵魂。
我一直把这个原则,视为我自己写搭建文章结构的第一准则。
讲到这,我们就开始本文的第一个阶段:
怎么找到/提炼出这一句话
先把这一句话的2个特点,分享给大伙:
-
这一句话是你下笔之前,关于选题的一切思考行动的总和,是关于选题的核心;
-
一个想法沿着这一句话就变成了一条线索,文章写作变得更具有可执行性;
其实,在日常看文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一句话,因为这是作者最想告诉你的。
最显眼的一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看到一个标题,会有一种,我大概知道它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东西。
怎么找呢?用实际的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我接到的选题方向:90后的养生现象。先把关键词写出来:90后、养生,围绕着关键词去找素材。把素材找好,要对其进行分类,围绕以下标签:与关键词高度相关的、较高相关的、次要、边缘。
90后这个群体有啥特征,比如爱熬夜、加班多、年龄即将到中年、爱玩,这些是“90后”这个关键词高相关的。养生,中医、养生方式、营养品、锻炼、老年人等这些是跟养生相关的。
紧接着,你就可以把这一些列词做个排列组合:
比如,这一届90后一边熬夜,一边花钱养生;90后的养生玄学:熬夜赚钱,拼命养生;
于是,我们得到了文章核心的第一句话,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围绕这一句话去展开,搭建自己的结构。
3种常用的文章结构: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的骨头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接下来就是要设计结构。目前,我个人觉得有三种比较常用的三种结构:叙事型(时间线),说服型(议论文)和递进型。
1、叙事型结构;
这种结构的关键词:时间线。
过去→现在,过去→现在→将来,时间正序;将来→过去→现在,时间倒序。
讲故事,常用的一种结构,或者说写人物。比如,我之前写的一篇:《深度丨恒大创立22年,许家印的一出好戏》。
写这个选题的时候,关键就两个词:新恒大和首善。新恒大和首善的背后指向都是许家印,所以我找到的一句话是:许家印的人生,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整个文章的时间线,许老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这个过程中他身上的一些插曲。
2、说服型结构
这种结构的关键词:总分总;
上学时候,我觉得最难写的就是议论文,论点-论据,自圆其说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就写多了,自己在总结出一些方法之后,我觉得这个结构,比讲好一个故事更简单。
它有个很固定的模式:现象+分析+结论。比如,鸡娃这个现象,给自己三个问题:
-
鸡娃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
-
鸡娃是怎么产生的?
-
鸡娃带来什么影响,怎么面对?
咱们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搭建文章结构,它就形成了一个铁三角,最后就是把这三个角去填充饱满,使它相加等于180°,说服自己,再去说服别人。
再举个例子,我17年写的一篇文章:《种草、拔草,这一届95后快乐并吃土着……》,讲的是95后的消费习惯--种草、拔草文化。
现象是:95后年轻人的消费更趋于被种草;
整篇文章,我穿插着现象--采访--数据背景--自我认知,采访是为了更好的去论证这个现象产生的背后,以及让用户看到共鸣。巧妙的利用数据,也是论证的一个过程。
在用这个文章机构时,我自己的一个常用技巧:采访。和身边的人或者其他渠道去找到这样的人,沟通了解,用来增加说服力。
3、递进型结构
这个结构的背后,它是一个模型:
SQCA模型,S(Situation)场景---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Q(Question)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C(Confice)冲突---现实中存在的矛盾,A(Answer)答案---给出解决方案。
我想这个模型,大伙应该不陌生,因为很多推课程的软文就是这个模型的典型。
模型给了,咱们看看实体的例子:
《采访了100多位成功人士,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这项特质》,这是三寿老师订阅号分享的一篇文章,第一张截图对应的是S-即场景,从1-3的小模块对应的分别是问题-冲突-答案。
首先,它的核心一句话:他们身上的这项特质-反思能力;围绕这句话,它开始扩散细节,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给自己三个问题,然后递进的去讲解,推演,层层递进。
关于这三种结构,就讲到这,如何运用,我建议大伙可以先找3-5篇内容去拆解,拆完你对这个的认知会更加深。
以上,这是我写文章时常用的三个结构。
结构是死的,但用的时候需要活用。我写文章的时候,会配合一个脑图,去把选题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再看词造句,最后用三到五个句子串联起来,形成文章的大纲。
有了大纲之后,我会不着急写,先把大纲用讲话的方式,将给周边的朋友听,听听他们的建议,哪一点能打动他们,最后来决定文章的篇幅分配。
这里还要多提一个点:创建自己的素材库。看到有趣的、有感想的东西,我会记下来,搬运到自己的素材库,后面写文需要用的时候,直接去提取。